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斯斯有兩種….引用則有三種:一手引用、二手引用、全文引用

#本文為《傻瓜也會寫論文》∕《傻瓜也會跑統計》之補充資料#

更懶人包,但是詳細的說明,請見:
https://www.pressplay.cc/link/s/BCC44C67

壹、一手引用與二手引用

有些引用方式對學生來說很困惑,常常有學生問這樣的問題:「我讀了A學者使用了B學者論文寫出來的東西;當我在自己的論文中使用這些文獻時,是該引用A還是B,還是兩者都要引用?」
例如,你讀了顏志龍 (2012)  的論文,裡面寫道:
Becker (1973)認為人不同於其他動物,人類高度的認知能力和智慧,使得他能夠思考自己的死亡….
上面這段話的來源,是「你」看了「顏志龍」的論文,而顏志龍看了「Becker」的論文後寫出來。問題來了,如果你在論文中想引述:「人類具有可以思考自身死亡的能力。」這個觀點時,是該引用顏志龍 (2012),還是引用Becker (1973)呢?
首先,由於這個觀點的原創者是Becker,不是顏志龍,所以無論如何Becker一定要出現、Becker一定要出現、Becker一定要出現,不能只引用顏志龍。在這前提下,有上中下三策:
1.        上策,正確的一手引用。你應該要去找到Becker的原典,親自讀了,確定原典的內容是這樣寫的,然後跳過顏志龍,直接引用Becker;於是你論文中可以直接這樣寫:「Becker (1973) 認為人類具有可以思考自身死亡的能力」。畢竟你沒有理由相信顏志龍,雖然他長得很帥又有學問。
2.        中策,二手引用。如果你選擇相信顏志龍,那麼可以採二手引用的方式。例如:「Becker (1973,引自顏志龍,2012) 認為人類具有可以思考自身死亡的能力」這就是二手引用的格式,這種引用方式告訴讀者你沒有去讀Becker的原典,只讀了顏志龍的文章就引用了Becker的論述。但是請注意,在正式學術寫作其實並不鼓勵這樣作,通常只有在找不到原典時,才允許二手引用。所以如果你二手引用,就要有心理準備,或許在口試時口委會問你,你找不到原典嗎?為何要二手引用呢?顏志龍有帥到可以相信嗎?
3.        下策,錯誤的一手引用。這其實不是下策,是下下下下策,卻是不少學生的作法;學生常常沒有去讀原典就在論文中一手引用(引用方式同第一點),製造出讀者以為他有看過原典的印象。此時你就要很小心了,口試時口委如果直接問你:「Becker是這樣說的嗎?好像不是耶。這段話你是哪裡看來的啊?」這下就尷尬了。「老師,其實我是看別人這樣寫的….」整個氣氛相當冰冷,口試分數也可能降到了冰點。這是真實案例啊。

貳、全文引用與避免抄襲
除了一手引用和二手引用的差別外,還有一個重要區分是全文引用與抄襲的分界。所謂全文引用,就是「一字不漏」地引用。例如你在論文中這樣寫:
顏志龍(2012)提到:「Stapel 是一個極端的特例,多數的學者並不會像 Stapel 一樣做出完全作假的行為,然而在研究執行過程中,研究者的許多判斷仍然可能會影響其研究結論。」(p.121
在上述例子中,「Stapel是一個極端的特例(中間略)研究者的許多判斷仍然可能會影響其研究結論。」這一整段前後有「」,而且引用時有標出頁碼(p.121),這表示這整段是「一字不漏」地抄自顏志龍的。也就是說,當你「一字不漏」地剪貼人家的論文時,必須在前後加「」,並且在引用時加頁碼,以表示這段文字不是你寫的,是別人寫的,否則就是抄襲、否則就是抄襲、否則就是抄襲。那如果不想全文引用(加引號、頁碼),又希望避免抄襲,該怎麼作呢?此時你就不能使用和來源一模一樣的字句,而是要改寫,用不同的文字去陳述。例如你讀了上面顏志龍那段話,然後用不同的文字改寫在你的文中:
顏志龍(2012)認為多數學者並不會像Stapel一樣極端作假,然而研究者的許多行為及判斷仍然會影響研究的結論。
這一段和顏志龍(2012)的論文中所寫的,在意義上是相同的,文字寫法不同,你用了自己的話去重新寫過;所以就不必加前後「」和頁碼,只要一般引用顏志龍(2012)就可以了。這才是正確的引用。總之,所謂引用,不是直接剪貼,而是要用你自己的話語去把別人的觀點寫出來。如果你直接剪貼,則務必要以全文引用的格式去呈現。本文最後提醒你,不要隨意剪貼別人的論文,落入抄襲的陷阱中喔。
以上三種引用的比較及注意事項,請見以下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