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唸博士時,論文結果不顯著,使得我幾乎無法畢業;經過了許多奮鬥才取得博士學位。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顯著才有貢獻、顯著才能得到好處」這種運作機制,對發現真理會是很大的威脅。但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威脅有多麼巨大。
取得博士學位後,有四、五年的時間,我從事某個叫作TMT的理論研究,這才親身體驗到,這個威脅所造成的結果有多麼慘烈。原來過去奉為圭臬的期刊上,遍佈著華麗顯著卻不真實的甜言蜜語。
一個發現並且相信期刊上的研究成果不可信的社會科學家是悲慘的。
就如同一個數學家發現原來1+1=2是騙人的,他無法再往下進行公式推導;當我發現過去的研究成果不可信時,也就很難往下進行假設的推導和驗證。我變得不知道該怎麼繼續作研究了。自此我像是一個遊魂,遊盪在繼續學術生涯或揚棄學術生涯的無間道中。
就如同一個數學家發現原來1+1=2是騙人的,他無法再往下進行公式推導;當我發現過去的研究成果不可信時,也就很難往下進行假設的推導和驗證。我變得不知道該怎麼繼續作研究了。自此我像是一個遊魂,遊盪在繼續學術生涯或揚棄學術生涯的無間道中。
我接下來該怎麼辦呢?這是我這幾年最常想的問題。
我想過換研究主題,但很快就發現,期刊上的東西不可信,是一個普遍現象,TMT不是特例,它只是比較「成功」而已。
我也想過換領域,做統計的研究,數學總不會騙人吧。但計量畢竟不是我的老本行;我的能力,教統計有餘,作統計研究不足。再者,心理計量學家有其獨特的審美觀,他們覺得有價值的研究,常常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數學遊戲;極其優雅,但對心理學的進展卻未必能有實質幫助。
我想過換研究主題,但很快就發現,期刊上的東西不可信,是一個普遍現象,TMT不是特例,它只是比較「成功」而已。
我也想過換領域,做統計的研究,數學總不會騙人吧。但計量畢竟不是我的老本行;我的能力,教統計有餘,作統計研究不足。再者,心理計量學家有其獨特的審美觀,他們覺得有價值的研究,常常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數學遊戲;極其優雅,但對心理學的進展卻未必能有實質幫助。
在私立大學平常忙於教學服務工作,這些問題也就擱在一旁。最近我又開始作實驗了;作實驗的過程中,這些潛沈問題又再次浮了上來。
在現有文獻不可信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推導和研究設計?
在充斥發表偏誤的廣大文獻中,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相信的?
在現有文獻不可信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推導和研究設計?
在充斥發表偏誤的廣大文獻中,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相信的?
我像一個學術的遊魂,在追求真理的無間道中徘迴,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思考。然後,我想通了一些事;在遠方,看到了一絲曙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