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學術是怎麼過勞而死的

今天我的一個學生的研究「台灣民眾可接受的諮商價格及其影響因素」被《中華心理衛生期刊》直接退稿。理由之一是主編或編輯們覺得這個主題不是這期刊所關注的。因此連送審查都不願意。

學術和人類多數互動一樣,是由權力去運作的。當權者覺得重要的、有價值的東西,才會被學術雜誌刊登。而對於什麼才重要這件事,我和學術的當權者們一直有很大的歧異。至於是他們正確,或是我才是對的,一百年後自然會揭曉;只可惜我們都看不到。

想到這件事時,我不自覺總會想到近期沸沸揚揚,明星高以翔因為拍戲過勞,卻不斷忍耐,最後身體承受不住而死的新聞。以前年輕時面對這些投稿問題,我總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就好」、「再忍耐一下論文就可以被接受刊登了」,而且我因此取得了很不錯的成就。但是現在想來,這些成就的代價太大。因為就在這不斷地再撐一下的過程中,我那顆飛揚的學術的心,死去了。

「你就是沒拿到好處,所以在抱怨!」
我已經是教授了,沒有升等壓力,也對和其他人競逐名聲資源並不感興趣,多一篇少一篇論文對我來說沒有多少差別。當初之所以將這篇論文投稿,是因為我認為這論文中的訊息應該是諮商界會想知道的,它很值得和諮商界的人分享;而結果大出我意料,至少當權者們覺得這件事並不重要。

你知道人們願意為了諮商付出每小時多少錢嗎?有或沒有心理師證照有多少差別呢?而對於一般的求助問題和嚴重如自殺的求助問題,人們的願付價格會不會不一樣?在學術期刊上,你找不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只會看到許多抽象建構寫得洋洋灑灑的研究,和許多使用華麗如結構方程式、路徑分析的研究。

對於什麼才重要這件事,我和學術的當權者們一直有很大的歧異。至於是他們正確,或是我才是對的,一百年後自然會揭曉。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我們間接殺了人

如果有一天,人們說佛陀根本就不是什麼先知,只是個招搖撞騙的流浪漢,而佛教徒覺得無所謂,那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最近《科學》 (Science) 刊登了一篇研究,它重作了100個刊登在心理學頂尖期刊的研究,想看看能不能複製出同樣的結果;結果大約50%~64%的研究無法被成功複製。這背後的意涵是什麼呢?如果極端一點來說,這意思是說,那些所謂最好的心理學研究,可能有超過一半、甚至近2/3是不真實的。未來我們作研究時,不必發問卷、不用作實驗,也不需要什麼複雜的統計,直接丟硬幣就可以了。正面就下結論支持假設、反面下結論不支持假設,這樣可能會猜對50%,比現在的36%~50%來得更好。

說好的啤酒呢?

或是我換另一方式來說明這件事,這件事很像在測酒駕。一般心理學家都宣稱,他們的研究成果犯錯的可能性只有5%,但《科學》的這篇調查告訴我們,雖然學者們口口聲聲說他們犯錯的機率只有5%,實際上錯誤率卻高達50%~64%。這就像酒測時,有人宣稱他只喝了酒精含量五趴的啤酒,但一測酒精濃度,你發現他喝的應該是六十四趴的高梁 。到底啤酒是怎麼變成高梁的?5%是怎麼變成64%的?這背後究竟是命運的安排、情感的糾葛、還是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在下結論前,請讓我再補充一件事,事實上那100個研究中,應該有許多宣稱他們犯錯的機率不只小於5%,是小於0.1% (沒錯,是百分之零點一;p < .001),因此這並不是一個從5% 變成64%的故事,而是一個從0.1% 變成64%的故事,不是啤酒變高梁的故事,是可口可樂變成高梁的故事,是酒精濃度爆增六百四十倍的故事。

我們正被寫入歷史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談的不是一個學者或一篇論文,而是一百篇論文看到的現象。如果《科學》的這篇調查暗示我們可能有人作了壞事,那麼不是一個人作了壞事,而是多數的人都在作壞事。就科學來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不可思議的一個共犯結構。我想了好久,腦海中都想不出人類歷史上曾經有哪個時期、哪個領域的科學家們,大家一起把操弄資料當作正常的科學活動,大家集體把操弄的結果視為真理,公諸於領域中最高的聖堂。我們這一代的行為科學家將來一定會在科學史上被大大地記下一筆,成為科學發展史中的奇觀。

馬照跑、舞照跳

50%~64%無法被重製,而且這些研究都是我們寫論文時大量引用的研究,是我們在授課時指定學生閱讀的重要教材;更慘的,是很多學者窮其一生追求的目標。儘管對心理學家們來說,《科學》的這個調查,所揭示的應該是一件極其荒謬可怕的事,但這件事並沒有真的引起什麼騷動,對心理學家們來說,這只是一個茶餘飯後的話題。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個震撼彈一點都不震撼,這對一門科學來說是非常奇怪的現象;就像有人說聖經上寫的東西都是假的,而基督徒覺得無所謂;或是像突如其來了七、八級的大地震,櫥櫃上的東西都砸下來了,地板也裂開了,但大家無動於衷,繼續喝茶聊天。

就心理學來說,頂尖期刊的研究有超過一半,甚至近2/3可能是假的,這件事很嚴重,但這並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問題是大家無所謂,「馬照跑、舞照跳。」那些被點名的頂尖期刊,像 JPSP、Psychological Science,會因此怎麼樣嗎?不會,未來我們仍然會繼續要求學生讀這些期刊論文,我們自己在寫論文時仍會大量引用它們 (最厲害的是,我們引用了一堆有問題的研究後,還能推導出假設,而且最後還能證明假設成立);幾年後 JPSP、Psychological Science 還是所謂的頂尖期刊,大家仍然會拼了命想把高梁酒裝在可樂瓶裡端上去。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在學術圈打滾的人,一定能理解我的這個預測不會太離譜;而如果你不是在這圈子打滾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在胡說八道,怎麼可能會這樣?但,真的就是會這樣。

那又怎麼樣?

當我看到新聞中宗教衝突不斷、恐怖攻擊頻傳,乃至於一些殘酷冷血的社會事件時,我常想,為什麼發展了一百多年的行為科學,在耗費了成千上億的資源後,對這些事情似乎完全無能為力?那可是成千上億的錢、一百多年的時間、無數的聰明人才啊。如果長久以來,我們不為了個人私慾而對研究虛構造假,安安份份地從事科學研究,踏踏實實地累積知識,會不會今天我們已經有部份的成就可以去對抗這世間的殘酷了?然後,幾天前我看到敘利亞的難民,小男童伏屍沙灘的畫面。如果我們這些共犯有罪,或許我們的最大的罪不是浪費了人類的資源,而是,我們間接殺了人。

後記:

摘述我 2012年,在《本土心理學研究》上寫的一段文字,你可以說我在兩三年前預見了今天,或許你會因此相信我說的:我們這一代的行為科學家將來一定會在科學史上被大大地記下一筆,成為科學發展史中的奇觀。

「...相較於多數學者,筆者對現存心理學文獻非常不信任;這種不信任究竟是筆者過度悲觀,又或者是其他學者過度樂觀?只要從諸如JPSP等主流期刊中隨機選出幾篇研究,進行重覆驗證,就可以知道答案...一百年後的心理學家會如何看待這個時代的心理學研究?他們會對目前文獻所呈現的完美研究成果感到讚嘆信服,又或者會心生困惑,甚至覺得荒謬?這個問題的答案,無需等到一百年後才回答,只要現在開始重覆驗證,答案呼之欲出。」【摘自:顏志龍 (2012)。百年後的心理學家將如何看待現在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38, 189-200。】

問卷分析概念介紹


 #本文是《傻瓜也會跑統計》第二篇的部份內容初稿,該章節是介紹各種和問卷分析有關的統計方法,但仍在寫作中,目前這篇文章只有對問卷分析的概念作介紹,並不包含實際的統計操作說明。#

 單元45 問卷分析常用的統計(初稿) 

      「問卷分析該用什麼統計?」、「信度分析該用什麼統計?」、「效度分析該用什麼統計?」學生常常有這些疑問,但是其實這些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這就像有人問你「吃東西該用什麼餐具?」你會覺得這問題有些奇怪,因為世上並沒有一種餐具適用於吃所有東西。吃飯要用筷子、吃豆花要用湯匙、吃牛排要用刀叉、吃蝦子最好是男友或女友幫你剝好殼送到嘴邊—要明確地知道要吃什麼食物,才能知道該用什麼餐具。同樣地,「問卷分析該用什麼統計?」這類問題也很奇怪,我們必須明確地知道要作問卷分析的哪一部份,才能知道該使用什麼統計方法。簡單來說,問卷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都只是一個大概念,它們下面有一些細項,這些細項才決定了應該使用哪一種統計方法。本單元簡要地介紹問卷分析的概念,然後說明在執行這些分析時常用的統計方法,並且也會指引你在《傻瓜也會跑統計》系列作的何處可以找到統計操作的指南。我們要讓你覺得買了《傻瓜也會跑統計》系列作真是物超所值,這兩位作者根本就是你生命中的天使。 

單元45-1  和問卷有關的三種分析

      「我想要作一道乾式熟成牛排!」當有人這樣說時,你可能會問他,你知道要作出乾式熟成牛排包含哪些步驟嗎?學藝多年的師傅可以立刻告訴你它包含三道工法:風乾、煙燻、熟成。高手和一般人的差別在於他們看得到事情的全貌,不會迷失在紛雜的細節中。因此要理解問卷分析,你必須能看到問卷分析的全貌—而且不用學藝多年;既然你花錢買了這本書,我們現在就告訴你(如果你的書是借來的,請立刻闔上書本,還給人家,現在去買一本):和問卷有關的統計分析,大致上由三道工法組成:(一)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二)信度(reliability)分析、(三)效度(validity)分析。理解這三道工法,你才能完整地理解問卷分析的統計,也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關於這三道工法我們說明如下。 

(一)項目分析(關於項目分析的統計方法,請參考單元45-2 
1.     什麼是項目分析? 
                坦白說,「項目」(item)這個詞翻譯得不太好,項目其實就是「題目」的意思;因此項目分析就是「題目分析」,故名思義就是對每個題目作分析,看看題目的測量品質如何,然後決定某個題目是否要保留、修改、或是刪去。這邊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項目分析是針對「單一題目」去作分析,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則是針對問卷的某個「量表」(通常由多個題目組成)去作分析。 
2.     何時會作項目分析? 
        (1)  當你的研究目的是要發展量表時,你得挑出好的題目,淘汰或修改不好的題目,此時就會使用項目分析決定某個題目是否保留、修改,或是刪除。 (2)  有時雖然你論文的目的並不是要發展量表,但是你對論文中所使用的工具不是那麼有信心(例如使用你自己編的題目,或是使用別人的題目但是擔心這些題目不適用於你的樣本),此時也可以作項目分析,來檢查每個題目的品質如何,考慮後續分析是否要保留或刪除某些題目。《傻瓜也會跑統計前篇》的附錄:「跑統計之前你該作的事」,其中的第四步驟,就是在指引你作這件事。這部份就看你自己覺得有無必要,或是指導教授是否要求了。 

(二)信度(關於信度分析的統計方法,請參考單元45-3 
1.什麼是信度? 
           「信度」指的是整體觀察分數變異當中真分數變異所佔的比例。古典測驗理論假設觀察分數是由真分數和誤差組成,也就是X=T+E…….算了,如果我們也用這樣的方式說明,就違背了本書「需要統計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統計大同目的了。你可以很簡單地將信度理解為「某個測量不包含誤差的程度」,信度愈高表示測量誤差愈少。例如,如果你分析後得到信度值為 .9,會比信度 .8好,這表示前者的測量誤差比較少。但是信度這個概念常常和效度有所混淆。如果耐心讀完接下來的效度,你就可以對兩個概念有所理解與區辨。 
2.何時會作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算是社會科學論文中的基本款,只要你的論文使用問卷作為測量工具,在絕大部份的情況下都得報告信度。 

(三)效度(關於效度分析的統計方法,請參考單元45-4 
1.什麼是效度 
              效度指的是「測量是否測到我們想測的構念」。例如你想測「領導潛能」,於是用了一些題目來測量這個構念,那麼這些題目真的有測到「領導潛能」嗎?這就是效度。當問卷題目測到我們想測的構念的程度愈高時,表示它的效度愈高。 
2.何時會作效度分析: 
        相較於信度分析是社會科學論文中的基本款,效度分析算是進階款。由於效度分析通常涉及比較複雜的研究設計,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作出來的,所以很多論文並不會特別去作效度分析,這不只是學位論文如此,很多刊登在專業期刊上的正式學術論文也是如此。但是:(1)如果你的論文本身就是作量表發展,那麼通常得進行效度分析,因為這是量表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部份。(2)或是,雖然你的論文不是作量表發展,但指導教授要求你要呈現效度證據,那你也只能硬著頭皮作了。 
3.信度和效度有什麼不同?
        信度和效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常常被混淆。前面提到信度指的是「某個測量不包含誤差的程度」,這時候的「誤差」指的是「就這個測量本身而言是否有誤差,不管這個測量是在測什麼」。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有一個題目「你是男生或女生」,用來測量一個人的「領導潛能」。「你是男生或女生」這個題目的測量結果幾乎不會有誤差,這次答男生的人,下次再作答還是會答男生,這次答女生的人,下次也仍會答女生;因此「就這個題目而言」,它的測量很穩定,信度幾乎是1。但是「你是男生或女生」並不是測量「領導潛能」的好題目,因此這題目用來測量「領導潛能」的效度並不好。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有一個信度很好,但效度不好的題目。就信度來說,這題目的測量誤差很小,但就效度來說,它並沒有測量到我們所想要測的構念。

              理解問卷分析的三道工法—「項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後,以下我們分別說明這三個程序中常用的一些統計方法,以及你在《傻瓜也會跑統計》系列作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操作指南.....(努力趕工中)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坐在第一排

這是幾年前我父親過世時寫的文章;因為部落格幾經搬家而遺落。最近因為某些緣故,我重新上傳這篇文章。
==============
很多事情無法重來一次,留下了遺憾。於是我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讓讀到的人少一些遺憾。

Yalom在他那本著名的《存在心理治療》裡用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來說明死亡的傳承。每個人坐在一排排的座位上,當前一排的人走了,我們就往前遞補,不論你現在在那一排,最後總會坐在第一排;如今我終於坐在第一排了。我的父親在臥病兩年多之後過世;如今我必須承擔處理後事的責任。雖然曾有祖父母過世的經驗,身邊也不乏有朋友處理過後事,但我從來沒有坐在第一排面對這種事。一切都非常陌生。

依照傳統習俗,我們是在父親仍有生命跡象時,把他接回家的。在安置好後之後,醫護人員逐一將他的管線拔除,然後全家人圍在他身邊等待那一刻的來臨。那個時刻非常奇怪,彷彿置身在電視或電影的劇情中。我太太在旁邊問我有沒有什麼話要對爸爸說,我搖搖頭,因為我的腦海一片空白,不知道該說什麼。「謝謝你扶養我們,讓我們平安長大、受好的教育;謝謝你為這個家的付出,你這一生辛苦了;我們會好好照顧媽媽,您可以安心的離開」其實我有很多話想說,但來不及了,我在認知窄化中渡過了父親的臨終時刻。雖然寧靜有著另一種安詳的氛圍,但如果能重來,我希望自己能在父親彌留時多說說話,讓他聽到自己的聲音和心情。

在確定沒有生命跡象後,救護車立即就將父親送到殯遺館;我的叔叔們立刻從桃園趕來。叔叔,也就是我父親的弟弟,對我們的整個處理過程有一些不諒解。

在決定把父親接回家時,父親還沒過世,但我們並沒有立刻通知叔叔,而是在父親過世了才通知他。就兄弟的立場而言,如果有機會在過世時陪在旁邊,卻沒有做到,是一輩子的遺憾,因此他不諒解也是很合理的。我事後思考為什麼我沒有及早通知叔叔?我發現那是因為我從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父親的角度,在思考事情。就我的角度來看,我和叔叔平日互動機會並不多,因此並不覺得他是我們真正的家人,於是在父親臨終前沒有想到該通知他;但如果從父親的角度來看,他的兄弟當然是他的家人;叔叔和他哥哥的關係,與我和我父親的關係是一樣緊密的,我應該要讓叔叔有最後陪伴兄長的機會。在處理後事時,很多事必須從往生者,而非在世者的角度去思考。

叔叔另一件不諒解的事,是他火速抵達後,父親大體已在冰櫃之中;據他們的說法,大體必須八小時後才能入冰。在處理後事時,由於很多事情不懂,只能交給專業,所以當醫護人員在父親離世時,立刻將他送至殯儀館,我也沒有多想。然而當叔叔提出這種質疑時,我才想到,完全相信專業也是有盲點的,這些從業人員,或許會圖自己方便行事,而沒有作出最合宜的處置。我們即使外行,但有些事似乎還是應該多想多問才對。而父親臥床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們家人其實早該討論他的後事,預作規劃。但是我們直到父親過世前一晚,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一切都有些措手不及。

其實我覺得大體是否立即處理,和冰不冰無關;但多停一下,的確多了一些讓生者沈澱心情的時間,也多一點和死者相處的時間,於是哀傷的心情可以得到更多撫慰。我們在父親一過世,就急著投入處理後事;在忙祿中,很多情緒都來不及找到適當的出口。

在處理後事的整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人給你意見,從家中長輩到街坊鄰居,每個人都有他的一套說法。不必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並不是每個人的意見你都要理會,最重要的當然是自己家人的意見了。我覺得有兄弟姐妹真的很好,不必一個人獨自承擔這個責任,我也對少子化下的年輕人感到擔憂,不知道他們以後要如何面對這樣的狀況。父親的過世,也首次讓我思考自己是不是要買生前契約,因為我沒有孩子,我和太太勢必有個人得承擔另一人的後事。

雖然有兄弟姐妹很好,但也難免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我們家這種情形非常少,但我猜想有些人家可能會爭議不斷。大部分的事我都覺得不必堅持。我希望把父親的骨灰放在他的故鄉雲林,弟弟希望放在我們家蘇澳附近,聽到弟弟的意見之後,我就立刻同意了,我覺得沒什麼好堅持的。把喪事辦「完」比辦「好」重要。事實上不可能有所謂「好」這件事,既然沒有人知道死後的世界,自然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好」,而沒有所謂的「好」,那又有什麼好堅持的呢?因此把喪事辦「完」比辦「好」重要。

以前我會跟學生說,論文反應了他的性格,你的個性優缺會展現在論文中。如今我體會到,喪事會使家庭中每個成員間的關係展露無遺,它深深地刻劃了家庭中的團體動力。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中,會讓你對每個家人,以及你們之間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過程中,我們有一些不順利;我的車爆胎、弟弟從樓梯摔下來等等。這些事有人解讀成因為我們每天出入殯儀館而「帶煞」,但其實它們更反映了我們這段時間的狀態。在治喪過程中,我常常處於恍惚的狀態;有一次我去戶政事務所辦父親的除戶,騎機車回到家後,想把安全帽放進座墊下,結果發現我從頭到尾根本就沒有帶安全帽。處理後事的過程真的要注意安全,但並不是因為靈異考量,而是因為你的心智狀態和注意力,都和平時不同,在機率上的確比較容易發生意外。

父親的過逝,也讓我首次從喪家的角度,去體會別人對我們致哀時,會帶來什麼樣的感受。最討厭的是東說一些禮俗、西給一些建議的人,雖然他們也都是基於善意,但對喪家來說,這其實是很困擾的事,甚至可能造成喪家內的紛爭;這印證了心理諮商千古不變的法則給建議並不能帶來療效。其它致哀的一般詞,大約是「節哀順便」、「人生總是要走這到這一步的」、「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解脫」、「如果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儘管說」等等的安慰詞。我發現最能帶給生者安慰的是這一句:「你們已經夠孝順了」。我父親臥病時我們兄弟付出了無數代價希望能讓父親過得好,因此當有人說出:「爸爸在世時,你們已經夠孝順了,沒有人是像你們這樣的,換作一般的兒女是作不到的。」,不論他講得是否誇張,我們值不值得這樣的讚美,我有一種被同理的感覺。因此最能撫慰喪家的,其實是對他們的讚美;除了說他們在生前作得夠多了,我相信讚美他們後事辦得很盡心盡力,也會帶來同樣的效果。或許這就有點像心理諮商講的無條件正向關懷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有些事未必要跟喪家說。之前提到,叔叔對我父親過逝後立刻入冰有意見,認為應該八小時後才能入冰。死後之事如何我其實未必相信,但面臨至親過世時,有些事還是會帶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情。所以當叔叔提出大體必須八小時後才能入冰的看法時,我心中覺得很難受,我們是不是作錯了什麼?是不是讓父親受苦了?然而這件事已無從彌補。於是我體會到,有些事若已無法彌補,不見得要在事後提出來讓家屬知道,畢竟只是徒增遺憾而已。「八小時」這件事叔叔說的時候只有我在,我一直沒有讓其他家人知道。

每天出入殯儀館,目睹送往迎來,有種看盡人間生死的感覺。有位少婦的丈夫英年早逝,她帶著約莫只有國小一、二年級的孩子來到家屬休息室,那小朋友天真瀾漫,常會跑過來看我打電腦、和我東聊西聊,非常活潑,感覺上他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有一天,他突然問我:「叔叔,我爸爸怎麼了?」我當場楞住,不知道該說什麼;接著然後他憂心仲仲的說:「我昨天夢到大家都死了,然後我變成了孤兒。」聽完這句話,我忍不住就有了淚水。

世界並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過逝而停止運轉。每個來致哀的人,一開始會談治喪的事,但很快就沒話聊了,於是大家談的還是生活中的事,而不是死者的事;這讓死亡這件事看起來更奇怪。儘管辦理後事,但日子還是要過、飯還是要吃,我坐在一間餐廳,看到隔桌和我年紀相彷的男子帶著老母親來用餐,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心情;我再也不可能帶我父親去吃頓飯了。很多後事的處理都一再提醒你親人永遠消失的事實,去把他的手機停掉、停止銀行存款的帳戶;去戶政單位辦理除戶時,戶政人員在他身份證右上方剪一個角,然後將證件作廢。這種心情,在闔棺的前一刻,達到最高峰;你知道這是最後一次看到他的容顏了。

當後事的處理告一段落時,我以為一切都結束了,但並沒有。離家前,我和母親坐在客廳,看著她鉛華洗盡的容顏,想到她將獨守空蕩的房子,我心裡頭覺得很難過;回台北的路上有很多悲傷。我坐在第一排,而坐在身旁的,是我的母親。

p.s.請不要回應此文章,我一切都好,也知道朋友們的關心。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用Google產生APA格式的方法



#本文為《傻瓜也會跑統計》/《傻瓜也會寫論文》之補充資料#

    之前我們曾經在《傻瓜也會跑統計》/《傻瓜也會寫論文》的粉專發佈過一篇文章:告訴讀者如何利用「citation machine」這個網站,自動產生參考文獻格式。這個網站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你只要輸入某一篇論文的「篇名」,它就會自己去網路上搜尋其它資訊(如作者、年代、期、卷、出版社等),然後產生參考文獻的引用格式,包含APAMLAChicago等多種格式。
    其實Google學術搜尋引擎(Google Scholar)也有同樣的功能。當你在Google Scholar中輸入某一篇論文名稱時,會在論文下方看到「"」符號(見下圖),只要點它,就會看到Google Scholar提供了這篇論文的三種參考文獻格式(包含APA格式)。直接剪貼到論文中就可以了。

    不過要特別注意,根據小編實測的結果,這作法仍有一定的比例會出錯,也就是說Google Scholar提供給你的格式可能是錯的。相對之下,雖然citation machine也有可能出錯,但是它會警告你它的格式中可能少了什麼,而Google Scholar則只給予結果,沒有任何警告。
    所以比較起來,使用citation machine還是比較安全。當然,不論是利用Google Scholarcitation machine都只是九陰白骨爪,真要減少出錯,還是要練《九陰真經》 ~ 也就是好好讀那三百五十幾頁的APA格式中譯本.......這建議實在太不切實際了,那麼你至少要熟悉《九陰真經》之「應敵常用篇」 ~ 也就是《傻瓜也會寫論文》的附錄一,那只有11頁。


強大的Sci-Hub全文搜尋引擎


#本文為《傻瓜也會跑統計》/《傻瓜也會寫論文》之補充資料#

    寫論文的過程中有時需要下載期刊論文的全文。如果你是窮學校的學生,常常會遇到學校圖書館沒有全文的狀況;如果你是富學校的學生,這種情形比較少,但偶爾還是會遇上。
    有個叫Sci-Hub的平台,可以讓你免費下載期刊論文。根據維基百科所述,這個平台提供約62,000,000篇學術論文下載你沒看錯,是「六千兩百萬」篇。因此它非常強大,而且完全免費、免帳號,只要把你要的論文篇名輸入它的搜尋欄即可。Sci-Hub讓學術資源的分享達到一種:「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境界。
      Sci-Hub的由來,是一個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小學者對抗出版巨怪的故事(請自行搜尋Sci-Hub的維基)。也因此,Sci-Hub網站常常被出版商的駭客攻擊,以致於連結失效,常常換連結網址。但是這世上有個Sci-Hub的「即時可用連結」的網站。沒錯,就是有這樣的幕後英雄,為了正義伸出援手,根本是蝙蝠俠的管家阿福。
    請見以下連結,我今天點進去時,它的可用測試時間就是今天,非常即時。建議未來要下載全文時,可透過以下連結,通常保證可用。
https://tool.yovisun.com/scihub/

我該作質化論文還是量化論文?

  #本文為《傻瓜也會寫論文》∕《傻瓜也會跑統計》之補充資料#

「我該作質化論文還是量化論文?」這是研究生們常常在抉擇的問題。但是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提問。
    「質化」和「量化」這兩個詞之所以讓人困惑,是因為使用這兩個詞來描述不同派典的研究,是一種過度簡化的思維。就像你可以很天真的覺得這世上只有兩種人:好人和壞人,可是採用這種過度簡化的分類方式去看人,一定會在解釋事情時遭遇困難;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向,在這件事情上是個好人,但在另一件事情上卻是壞人。一般人口語中的量化  vs. 質化研究,也是一種過度簡化的分類,研究無法用量化、質化這麼簡單的方式去分類;真正的研究分類很複雜,限於篇幅本文無法在此多作討論。在此採用一種通俗(但不精確,而筆者自己也不贊成的)分類方式:量化=實徵後實徵研究,質化=詮釋行動研究,來寫這篇文章(註1)。在這前題下,簡單而精要地來說,質化和量化論文大約有以下不同:
1.你的研究目的是想找一個客觀的真實嗎?質化(不是)、量化(是)。
2.你在研究過程中,允許自己的主觀涉入嗎?質化(允許)、量化(不允許)。
        在理解了上面這兩個差異後,我們就可以接著討論:「我該作質化論文還是量化論文?」這個問題了。當學生對所謂質化、量化研究還不夠瞭解時,常常有一些美麗的誤解,會以為質化研究既然允許主觀涉入,所以比較簡單,可以自由發揮,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這種想法多少有些過度的天真樂觀。質化研究絕對不是可以讓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的論文,也不是那種你可以寫得很過癮的論文,事實上寫質化的論文是有一定程度痛苦的。純就難度來說,量化論文比較好寫;這有兩個原因,首先在結構上量化研究的操作通常有很明確的步驟可以依循,在論文寫作上也有很既定的格式;相對來說質化研究不論在研究的操作上,或論文的寫作上,它的結構都比較鬆散模糊,也就是你不太能依樣畫葫蘆地去完成論文。對經驗不足的學生來說,寫論文的過程中有一個清晰可依循的步驟,相比於處處缺乏明確的指引,何者比較簡單不言可喻。質化研究吸引人之處在於你不必完全依循既定的規範,但它的難處也在於你沒有既定的規範可依循;「成也彈性,敗也彈性」。就難度而言,量化研究的論文比較容易操作。
然而,量化論文固然比質化論文結構明確,它也有它的難處;這難處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就是學生通常缺乏足夠的量化能力。但是這並非無法克服的,畢竟每年有幾萬個研究生都畢業了,這些騙到學位......啊,不是,是拿到學位的人,絕大多數量化能力都不太行,這表示沒有足夠的量化能力並不會成為取得學位的絕對阻礙。此外,除了量化能力外,有時量化研究還比質化研究多一個可能阻礙:如果研究結果不如預期(不顯著)怎麼辦?質化研究的目的通常不是為了驗證假設,因此怎麼作都有結果、什麼結果都能寫;但是大多數的量化研究都是為了檢驗假設,如果作到最後假設未獲支持,老師或是口委是可以接受的嗎?有時作量化論文的學生,會明確或隱暗地感受到老師希望研究結果支持假設,因而承受一些壓力(2)
好了,那麼「我該作質化論文還是量化論文呢」?初步來說,你應該考慮幾件事:
一、個人興趣和風格的問題;你是很能忍受模糊的人嗎?你能想像沒有客觀真實是什麼樣的狀況嗎?如果答案是「是」,質化研究是可以考慮的選擇;否則量化研究可能更適合你。
二、時間和資源問題:畢業時間早晚對你來說是重要的考慮嗎?通常完成量化論文所需的時間會比質化論文短(這只是平均經驗值;當然,個人的拼勁是可以彌補這個差異的)。
三、你指導教授的專長是什麼?絕對不要選擇和指導教授不同的派典;或是倒過來說,你應該找和你相同派典的老師當指導教授。
四、如果量化研究結果不如預期,你會因而承受壓力嗎?這件事可以事先探聽清楚。
最後,不論做質化或量化論文,你都要帶著前方有荊棘的心情出發。作質化論文會遇到的困難可能是,寫論文的過程中沒有清晰可依循的步驟,常常處在一種似似而非的模糊中;關於這一點,《傻瓜也會寫論文》中有兩個章節1112,提供了明確的書寫範例可以依循。作量化論文會遇到的困難多半是你沒足夠的量化能力;關於這一點,《傻瓜也會跑統計》可以給予你明確的指引,幫助你從統計分析一直到將分析結果寫成論文。沒錯,你選擇你想走的道路,披荊斬棘的麻煩事交給我們來。
什麼,你說我們根本就是在藉機打廣告?請問,你的這個結論是客觀的呢,還是帶有你的主觀判斷在裡面?這是根據量化而來的立論,還是根據質化而來的詮釋呢?
1:在本文中大部份的時候,使用質化、量化這兩個詞來區分兩類研究其實都是不精確的。例如有些質化研究是很具量化精神的(如紮根理論)。但是大部份的讀者可能習慣用這兩個詞去作分類,所以我們還是使用了這種不精確但通俗的陳述方式。2:「研究結果一定要支持假設。」是一種非常糟糕的觀念,這個觀念大大地破壞了社會科學的進展。「研究過程嚴不嚴謹遠比研究結果是否顯著來得重要。如果你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作了努力,用嚴謹而科學的態度對待你的論文,那麼不論結果如何,這論文就是一本值得讓人大大讚許的論文,而你也就是一個值得令人尊重的研究者了。」(傻瓜也會寫論文,p.94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追蹤修訂功能的使用


 #本文為《傻瓜也會寫論文》∕《傻瓜也會跑統計》之補充資料#

Word的「追蹤修訂」功能,是老師和研究生之間修改論文時,來來回回溝通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本粉專小編顏志龍也是用這個方式指導論文,為了讓自己Lab學生學會此功能,最近寫了這篇文章;也在此粉專中分享。

開啟∕關閉「追蹤俢訂」功能:在下圖位置中,可以開啟或關閉「追蹤俢訂」功能(依Word版本位置會略有不同)。


使用「追蹤修訂」寫論文改論文或寫論文時,只要開啟「追蹤俢訂」,所有增加、刪除的部份,都會以特殊方式呈現。這樣閱讀你論文的人會知道,你從上一版之後,作了什麼修改。如以下紅色的字。(注意,紅字的那些刪除線、底線都是開啟「追蹤修訂」後自動產生的,不是用手動加的,所以你無法用word的去底線、去刪除線方式讓它們消失,後面會講如何讓他們消失)






可以增加註解:你也可以點擊註解方塊,產生要提醒閱讀者的註解(見下圖)。



接受或拒絕修改:當你拿到別人改的論文時,如果同意修改就按「接受」(如下圖)。那些紅字的底線、刪除線會消失,你的論文會正式變成修改過的樣子。如下下圖。 



按「接受」後,稿件的樣子)



用「追蹤修訂」功能,會讓論文修改事倍功半。但這必須是雙方面的;很多學生不太會使用這種功能。此時,指導教授可以把此文轉貼給學生,未來大家就可以一起快快樂樂地你追蹤我、我追蹤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