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警鐘

以前不覺得 Rogers 了不起。
現在看到人們在FB上渴望被讚的需求、最近看到阿基師和太陽花女王被別人(而且是自己其實完全不認識的人)的評價,逼到走頭無路的地步。立刻感覺到 Rogers 很了不起,他把「人們有正向關懷需求 (positive regard) 」這件事當作理論的核心,簡直可以說是先知。

那些可以解釋人類行為的核心要素,在幾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心理學老祖宗們其實都已經講得差不多了。這是近代心理學知識變得愈來愈鎖碎的原因--由於大餅都被畫完了,大家只好在一些小屑屑上作文章。

心理學先驅之所以能講出那些經典而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是他們才智卓越,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他們有自由揮灑的空間。如果當年心理分析論、行為論、人本論,必須要連續作出八個、十個顯著的研究,才能獲得認可; Freud, Skinner, Rogers Maslow 每年得和別人比賽論文發表量才能拿到經費;那麼或許多數心理學中重要而具獨創性的想法,都會胎死腹中。

聖誔音樂傳來,聽起來像是「科技部專題計畫申請」的警鐘。今年要提什麼計畫呢?你敢提真正有創意而具開創性的研究構想嗎?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心理學家的「三人成虎」效應

因為備課的關係,我查了一下著名的「畢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這個研究是說當老師被告知某些學生很有潛力時(事實上所謂具潛力學生是被研究者隨機亂挑出來的,並不是真的特別有潛力),這些學生後來的智力表現真的比其它學生好;研究者因此認為老師會在無意識間對那些(他以為,實際上不見得)具潛力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這個研究後來引發了一些後續研究(如自證預言)。「畢馬龍效應」 在心理學教科書中被視為經典,各種心理學教科書,像是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乃至於組織心理學等等,幾乎本本都會提到它。

 然而,根據維基百科引用Good 等人 (1974) 的文獻提到,這研究無法被複製("A major limitation of this experiment was its inability to be replicated well...Most studies using product measures found no expectancy advantage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而且即使真的觀察到「畢馬龍效應」 ,這個效果很可能是來自老師覺察了實驗的目的,因而作出了配合實驗者期望的反應( "because the teachers were aware of the nature of the experiment.") 

心理學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科學(如果它能稱為科學的話),只要是炫的東西,心理學家就把它當作真的,然後放在教科書中當作金科玉律,並且教給學生、傳播給普羅大眾。教科書是一個學科最重要的文獻,它如同聖經之於基督教、可蘭經之於回教。然而大多數在心理學教科書中被當作真理的知識,可能只來自於一次的研究成果、只用了幾十個人作研究,就被當作可靠的知識了。它們其實從來沒有被重覆驗證(replicate)過,甚或已經有人指出這些研究無法重覆驗證了,這些知識還是一直被放在教科書中傳遞下去。對心理學家來說,似乎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比講出一個真實的故事還重要;心理學就作為小說(說得精采)而言是相當成功的,就作為科學(發現真實)而言是非常失敗的。

我想心理學家有一種強烈的心態。他們以為:只要持續地告訴學生、也告訴自己,某個研究結果是真的,就算這研究其實是假的,最後會也變成真的。這可以稱之為一種心理學家的「畢馬龍效應」 ,或者,如果你是本土心理學的擁護者的話,你可以稱之為心理學家的「三人成虎」效應。 

到銘傳任教後,有一件事讓我比以前快樂很多;銘傳心理系只要求我教研究方法,沒有要求我教任何「內容」性的科目。回首自己教內容性知識的歲月,那真是掙扎而痛苦的日子;我心裡明白心理學教科書所寫的大多數知識都不可靠,但是我還是得把它們暫且當作是真的去教學生,這中間沒有太多選擇,否則.....沒有東西可以教。

那麼為什麼不先把這些知識教給學生,講完之後補充說明剛才說的研究、理論可能不可靠呢?嗯,這是個好作法,問題是接下來你會發現:你必須一直重覆這個補充說明,因為你教的每個知識......都不可靠。

ps.我很驚訝地發現「畢馬龍效應」的作者原來是Robert Rosenthal,他同時也是提出心理學研究因為不顯著就無法發表的「檔案抽屜效應」(File Drawer Problem)的著名學者,而且後來他一直很強調重覆驗的重要性。從「畢馬龍效應」到「檔案抽屜效應」,再到關注重覆驗證,我對這歷程有種熟悉感。Robert Rosenthal是不是也在年輕時經歷了不顯著就無法發表的矛盾,然後才轉而致力於檢討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於是,我感覺看見了西方版的自己。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如何安全的分手

最近發生了一些不幸的事,讓我覺得應該跟導生說說什麼。以下是我上網找的一些資料,我沒有作什麼整理,就只是把我覺得有道理的一些東西直接摘述出來。期望每個人都有美好的愛情,平安的人生。

        資料來源:http://www.hidetect.com.tw/love/love_know03.html
        分手絕不傷對方自尊心
許多人分手後會發生糾紛和情殺傷害,都是因為分手時過度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以致遭到報復。譬如說:跟他講新的對象有多好、批評對方的缺點、說重話攻擊對方、辱罵對方,傷害了對方的自尊,那是分手最惡劣的行為。

        資料來源:http://www.hidetect.com.tw/love/love_know03.html
        分手談判要在公開場合
許多情殺事件就是兩人分手談判時在家裡或沒有人的場合,這時發生什麼危險並沒有人可以救你。所以決定要談分手,最好約在公開場合,以避免發生難以想像的問題。

        資料來源: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writing/writing10.htm
        不要在深夜時分進行分手的談判,分手難有好 話,兩個人愈說愈激動,男人管不住自己就出手傷人了,甚至做出 更可怕的事情來;如果周圍還有其他人,情況可能好些,最起碼兩 人會稍為克制自己,至少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旁邊還有協助的力量。

        資料來源: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writing/writing10.htm
        當妳不愛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應該適度尊重對方的感情,給他一點 時間,讓他消化妳已決定的事實,不要急切強迫他要與妳同時退 出,也許,保持一點時空距離,可以讓他學習慢慢淡出。

        資料來源: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writing/writing10.htm
        當然,如果妳已真心想要離開他了,就儘量不要再讓兩個人有親密的機會,這樣會給對方錯誤的期待,讓事情變得複雜,就 不是那麼容易了斷了。儘量避免不必要的碰面,若要碰面,不要再約在封閉的空間裡,不要再給對方任何可乘之機。

        資料來源: http://www.hidetect.com.tw/love/love_know03.html
        分手時也要有責任的、有禮貌的說再見,不要用簡訊、Email或託人帶話隨便講分手,這實在很傷人,也會讓對方記恨。(要當面說清楚)

        衛福部推出5招「安全的分手」,包括
1.    愼選分手的時間和地點;
2.    告訴他人要談分手的「人、事、時、地」等資訊,或請人陪同;
3.    分手談判時千萬不要以言語或行動激怒對方等;
4.    分手後應避免再有聯繫獲或扯;
5.    如果對方在分手後還持續有騷擾或傷害的行為,應立刻向警方報案,由警方依法介入處理。

婦幼警察隊的建議:
沙盤推演!-分手角色扮演
想好分手的理由,理由盡量減少傷害性 
讓對方滿意、讓自己安全-分手情境安排
1.    慎選談分手的時間和地點。最好以白天為主,因為晚上人的情緒較難控制;地點最好使是公開、安靜、明亮,有旁人但不會干擾談話的地方。
2.    告訴他人你要談分手的『人、時、地、事、物』,及回來時間;或者請親近的人在離地點不遠的地方等你,以預防危險事件發生,保護雙方安全。
3.    若看見對方手拿物品、器械,切勿讓對方靠近您,並想辦法立即呼救或離開現場,分手當天亦避免飲酒。
4.    分手談判時,千萬不要以言語或行動激怒對方,讓對方有尊嚴的離開,有時可適時避免悲劇的發生。 
報警、聲請保護令有必要-分手安全計畫
1.    分手後讓雙方冷靜,保留一段情感的真空期,避免再有聯繫或牽扯,也不要有財務糾紛或往來。
2.    當對方在分手後有持續的騷擾時,可舉證向警方報案,並儘量避免單獨外出。
3.    不要害怕面對法律,如分手後仍過渡追求,可提出性騷擾申訴,或曾有同居關係,亦可在傷害或騷擾時,提出保護令或傷害告訴申請,並且擬定分手後安全計畫或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tw/120/3571.htm
1.    不要以分手作為手段來操控他人。
2.    在交往過程中就要想到可能會分手,並學習如何理性的分手。
3.    態度要溫和而堅定,忌諱拖泥帶水、心軟、態度曖昧,讓對方認為還有機會。

        部份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SOCIETY/SOC9/8953302.shtml
        分手前安全計畫包括搬離現居,讓對方找不到;換工作,並讓同事都知道自己狀況;
        還要讓家人也知道此事,做好安全準備,以免對方上門時遷怒、遭不測;必要時還可聲請保護令。也切記別上臉書等,以免對方發現行蹤。
        謹記「感謝為分手之本」,不要全盤否定對方,最後才能理性收場。
        告知對方家人,讓對方家人來協助處理。
        很多不幸來自於嫉妒,在還沒有完全分乾淨之前,不要太過招搖、剌激對方。



無聲的和諧

我今天幫某個高級期刊審查一篇論文;如果要我為這個研究打個分數,應該是70分。但是審查後我就直接建議「接受刊登」了。心理學期刊應該刊登的是70分的論文,而不是100分的論文。100分的論文害死了心理學。
  
從心理學是一門粗糙的科學的本質來看,70分的論文,而非100分的論文,才是了不起的研究。只要我們想想自己作真正作研究的經驗,就會發現在審查的過程中用90分、100分的標準去對待別人的論文,是件多麼荒謬的事;那無疑就是要逼得對方使用某些「彈性作法」來呈現完美成果。以心理學現有的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對象的本質,100分的研究是很難存在的。
  
的確在機率上,心理學有可能出現完美的論文,但是這個機率非常低,不應該像那些高級期刊所展現那樣,一年可以發生幾百、幾千次;更別說這些完美總是剛好發生在同一批人身上了。
  
心理學期刊應該刊登的是70分的論文,而不是100分的論文。70分的論文通常說了一些事實,而100分的論文則隱藏了許多事實。那些100分的論文、那些不斷藉由製造100分論文而取得名利的學者,害死了心理學。

「我相信熱烈的爭辯,我不信無聲的和諧。」《五月天》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只是因為是懶

多數人都同意不該種族歧視,但是人很難完全避免歧視。白人看到黑人會有些反應,台灣人看到菲律賓人會有一些想法。不過人們對種族歧視的言行不一是隱晦的。而學術界的言行不一則是公然的。

大家都說論文應該重「質」不重「量」,但是真正要做決策時,像是甄選老師﹑分配經費﹑升等教授等等,我們仍然會以論文的量化指標(幾篇?影響係數?)做為決策依據。

我們就像一群嘴巴上大聲疾呼反對歧視,卻在行為上身體力行歧視的人。嚴格來說,沒有人要求我們用論文的篇數﹑期刊等級,這些膚淺的指標來評價別人,我們絕對有充分的自主權不這樣做。但為什麼我們仍然這樣做呢?

因為「懶」。

要評估一個研究者的優劣很簡單。只要讀一﹑兩篇他的研究就可以知道;他的功力如何,邏輯是否清晰,文筆是否流暢。但是我們懶得讀,於是我們把這些事情交給SSCI制度。他有幾篇?登在第幾級的期刊?在幹礁這個制度時,回頭想想,我們自己還不是用篇數和影響係數在評價人?

這制度之所以被詬病,卻仍然屹立不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因為它實在太適合懶得讀別人東西的學者了。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在甄選教師時,有些學校會做一張簡表,上面列出每個候選人有幾篇著作,登在哪個等級的期刊等等,這是一個人能否凍蒜的重要依據。我們抱怨學術發表制度,卻極度地使用它來做決策。重點是,沒有人逼我們這樣做。

要做出正確的評估不難,只要每個候選人挑一篇研究來讀,就可以知道他有多少本事了。而讀一篇論文不會花我們超過一小時的時間,但是我們連這樣都懶。

於是我們一邊抱怨這個制度,一邊使用並且捍衛這個制度,義正嚴詞地為自己的偷懶辯護。「太忙了。」「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當你想挑老婆時,除了長相﹑身材,你一定會很在意她的內涵如何;如果你只是想在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買春,那麼只需要看看她長得好不好看,身材如何就好。以論文篇數和期刊等級來評鑑別人的這種制度,比較像看內涵還是買春,我想答案不用多說了吧。

抱歉,這樣說對買春客不太公平。買春客相信眼見為憑,他不會因為對方宣稱是D罩杯就不疑有他。學者,連看到不看,只要是SSCI,期刊排名高,他就會買單了。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遠來的和尚會唸經

村裡的大戶人家,張員外的老母親過世了。悲慟之餘,張員外把負責家中大小事的李總管找來。
「老李,一切都給我按最高規格來辦理,花再多錢都無所謂!」說這話時,張員外的表情滿是悲傷。
「老爺您放心,小的會將一切安排的妥妥當當的。首先,誦經的部份,我就請咱村子裡圓通寺的住持,圓覺老和尚來為老夫人作法事,圓覺和尚修為很深,辦後事很有經驗,在佛教界也很有名氣
「什麼?」張員外不等總管把話說完,情緒從悲慟轉為氣憤:「我張家作法事,能找村子裡面的和尚嗎?你給我去找京城的和尚來!」
「但是」李總管唯唯諾諾地說道:「京城的和尚修行如何我們又不知道,招搖撞騙的總是不少;就算找一些有名氣的,徒有虛名卻沒有真本事的也是大有人在啊。那個圓覺和尚是個得道高僧,這是眾所皆知的
「啍,你是聽不懂嗎?別人如果看見我張家作法事請了村裡的和尚,豈不寒酸?我張某人的面子往那兒擺?」張員外頓了一下,似乎想到什麼:「你極力推荐圓通寺的和尚,莫不是你和他們有什麼勾結往來吧?」
「冤枉啊!老爺。小的是想說圓覺法師修為精進,遠近馳名,由他來作法事,定能讓老夫人安然升天、駕鶴成仙,絕無二心啊。」
「好了好了,反正會不會作法、有多少道行這些都是其次,你給我找京城的和尚就對了。」
「是、是。」李總管不敢再多說,只是心中嘀咕:「奇怪,作法事不是看法師的道行修為的嗎,怎麼老爺掛念的是京城不京城呢?」

XX大學XX系,徵求助理教授以上師資,以具國外學歷者優先聘用。」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幕後花絮


我覺得指導論文就像在看偶像劇。

第一次看到男、女主角不小心跌倒而親嘴可能覺得有趣。後來發現第二部偶像劇也是這樣、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每部偶像劇都是這樣。每年看著陳腔爛調的偶像劇,一年、兩年、三年,年復一年,這就是指導教授的感受。多數觀眾長大後就不再看偶像劇了,但指導教授就像是個沒有選台器的觀眾,不管自己變得多麼成熟老練,還是得時時重溫不小心跌倒親嘴、或是女主角無意間撞見男主角光溜溜洗澡的老套劇碼。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是江湖」。最近在工作上有些討人厭的江湖是非,就像那天龜山銘傳校區的天氣,漫佈著風風雨雨。我在山坡上低頭走著,懶得打傘,想讓雨水洗滌鬱鬱的心情。走著走著,迎面來了一個學生:「老師你要傘嗎?」學生好心想把傘讓給我,我說:「不用、不用,我想耍帥」走沒幾步,迎面又來了一個學生:「老師你要傘嗎?」「不用、不用
這些學生實在很可愛而窩心;雨水並沒有洗滌我鬱鬱的心情,但是遇見這幾個學生卻讓我心情開朗許多。

晚上又是「偶像劇時刻」,是和學生們meeting的時間。指導了一年的專題終於在下週要口試了,這一天是口試的預演。每個學生口試前我都會聽他們預報一次,然後告訴他們那些地方要改進。

一如往常地,報告的不太理想。於是我劈哩啪啦的指出缺點和該補強的地方,然後說:「這樣你們下禮拜present應該可以做好了吧。」
「啊?老師你不再聽我們報一遍嗎?」
「我哪有那個美國時間聽你們報那麼多遍,你們自己搞定!」
「我們弄好後,老師你再聽我們報一遍好不好。」
「可以啊,你們來土城我家找我,我就聽你們報。」
「好!那我們就去老師家報。」

本來我只是隨口說說的,畢竟到我家對他們來說是件麻煩事。沒想到,學生很認真的想來找我再預演一次。

當下,我對這些偶像劇演員另眼相看,他們演技可能還不成熟,卻很認真的看待自己的演藝事業、真的在意自己演得好不好。當我意識到學生真的很在意他們的論文時,就覺得自己的苦心指導沒有白費,心中有著和下午遇見那些撐傘的可愛學生一樣的溫暖。

我覺得指導論文就像在看偶像劇。劇本身或許不太精采,但有時幕後花絮很動人。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醉了...

我看過一些平常很安靜溫和的人,喝了酒之後完全變了樣。他們話說個不停、愈講愈大聲、有的甚至會動手動腳。社會版中很多不幸的事件,都和酒後行為抑制能力變差有關。

酒真的是一個奇怪的東西。

最近我發現政治和酒很像,它讓人完全變了樣。
平常善良溫柔的人,談到政治會突然變得尖銳苛薄。
本來善解人意的人,談到政治時變得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政治讓溫順謙和的人變得張牙舞爪。

政治讓人變了樣,就像酒精讓人失去了行為的抑制能力。

剛才看到一個新聞:「世新大學廣電系系主任...在臉書勸同學回家大四學生直接嗆他,推薦信不找他寫了。」
啊?這是什麼邏輯?這位同學是以為老師很愛幫人寫推荐信,還是以為老師寫推荐信有錢可以賺嗎?
另一個同學留言道:「對於我請您寫過我的推薦信,我感到非常的羞恥,您不夠資格推薦我
我心想,如果那些我曾經為他寫過推荐信的學生,這樣子回應我,我應該會很傷心。

其實這些學生的邏輯能力應該沒那麼差,平時說話也未必如此惡毒。
他們只是醉了而已。
就像社會版上,那些酒後的人一樣...

政治讓人變了樣,就像酒精讓人失去了行為的抑制能力。


p.s.本文對目前熱騰騰的政治議題無任何立場,請不要在我的文章下發表具政治立場的言論。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來自星星的論文

...你提出的這個論點完全是錯的,三天內把論文改完,重寫給我...」對學生交代完這句話之後,我步出了研討室,結束了這週的 Lab meeting。看看手機,時間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
走在漆黑的校園,突然,一道熊熊火光從天際快速劃過,幾秒後一團黑影從我面前「碰!」的一聲掉了下來。我靠近仔細一看,那似乎是一本書。詭異的是,它的書皮明明是黑色的,卻是一種在黑夜中看得清清楚楚的黑。我心中浮現出一種異樣的感覺。
我撿起了那本書,瞄了一下,那竟然是一本論文。「靠,我這輩子到底是要看多少論文啊?」儘管我心中如此咒罵,但是職業病使然,我還是忍不住讀了下去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釐清一個頗受爭議的問題:人類究竟是不是『萬物之靈』?
從很多行為觀察來看,人類和地球上的其牠動物的確有些不同。以筆者個人經驗為例,筆者養過倉鼠、免子和狗等地球生物。這些生物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牠們完全抗拒不了本能。例如:當食物出現時,幾乎所有動物都會非常急切的想把它吃掉或佔為己有,完全無法延宕滿足。然而人類和其牠動物不同,人類多數行為並不完全受到本能影響,相對於其牠動物,人類非常能夠抗拒本能。諸如此類的觀察,似乎支持人類是『萬物之靈』的說法。
然而,也有一些證據指出,人類和其牠動物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尤其在『成見』上。例如,最近在地球台灣地區有所謂的『服貿爭議』現象;筆者在一個稱之為 FB 的平台上觀察到;那些支持服貿和反對服貿的人類,各自瘋狂轉貼能夠迎合自己立場的文章,並且認為與自己立場一致就是對的,與自己立場不一致就是錯的。這顯示人類的智慧和自我控制能力其實並不比其牠動物好。
根據上述之觀察,筆者得出了一個結論:在地球上,低等動物抗拒不了本能,高等動物抗拒不了『成見』。沒錯,『成見』對人類而言,就像葵瓜子之於倉鼠、高麗菜之於兔子、排泄物之於狗,人類對『成見』幾乎完全沒有抵抗能力。

『成見』對人類歷史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過去的十字軍東征,或是現在正在發生的『聖戰』(有一派人類稱之為『聖戰』、而另一派人類則稱之為『恐怖活動』);這類事件和『服貿爭議』相當類似,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就是『只有我才是對的,和我的意見不一樣一定是錯的』的極端信念。人類總是以這樣的成見在看事情。如果以地球的衛星月球來比喻,有一派人總是只看到上弦月而堅持月球形狀應該是 U 字型,而另一派人總是只看到下弦月而堅持月球形狀應該是ㄇ字型。『成見』使兩派人都只看得見月球的某一種樣態,奇怪的是,兩派人都自認為自己看到了整顆月球。

綜而言之,人類究竟是不是『萬物之靈』呢?關於此一問題,筆者認為,與其說人類是『萬物之靈』,不如說他們是『冥頑不靈』更為恰當。至少,『服貿爭議』而言,人類被自己的『成見』所愚弄的程度遠遠超乎想像,可以說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讀到這邊,我想起了自己剛剛才跟學生說過的話:「...你提出的論點完全是錯的...」,我感到有些後悔。 
 我闔上了論文,看了一下封面:

《人類:一種充滿成見卻總是自以為客觀的生物--以地球台灣地區服貿爭議事件為例》
KMT184.05星球 地球生物研究所  
研究生:都敏俊
指導教授:都都好
宇宙曆 11425  13 
ps.我印象有點模糊了,不過在謝辭那一部份,我隱約記得有看到「千頌伊」三個字...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推論統計懶人包

本文的目的,是要讓你快速理解常用的推論統計。
包含 z 檢定、t檢定、相關、迴歸、卡方和變異數分析等等...
使讀者達到「懶人也會跑統計」的境界。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的有這種東西,作者也就不用花四年時間唸博士了;因此不太可能存在「推論統計懶人包」這種東西。
於是,我發現:懶人是不可能學會推論統計的。

所有複雜的事情,都不太可能有所謂的懶人包。
或是換個角度想,你不能在讀過懶人包之後,就以為自己懂了某件事...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鬼影幢幢社科城

    如何定義一個優秀的學者?為什麼說這個學者比那個學者厲害?

 最世俗的定義就是他發表了多少論文。發表的論文愈多、刊登的期刊愈高級,一般表示這個學者愈有本事,雖然這是一種非常俗不可耐的定義。但是就像唐朝女人希望自己多長一些肉,現代女人希望自己骨瘦如柴,決定是否受歡迎的並不是客觀的美,而是人們主觀的共識。在學術中,儘管著作等身未必真的比較厲害,但學術界的一般共識就是論文發表愈多愈好、期刊等級愈高愈神。因此,努力投稿、想辦法讓自己的研究能被刊登出來,對多數學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就像房屋仲介希望多賣幾間房子、保險業務員希望多賣幾份契約,論文的發表是學者重要的「業績」;它決定了別人對你的評價、可以領到多少獎金、能不能升等教授,甚至,能不能保住飯碗。

       有人投稿,就得有人審稿。如同許多中生代學者一樣,我常常受邀幫期刊審稿。審稿很像看鬼片,多數時候有點噁心且不忍卒睹。

 審稿真的非常痛苦;痛苦的原因是很多稿件的品質並不好。我覺得一篇研究只要「中規中矩」就是好的論文。然而,在我的審稿經驗中,符合「中規中矩」的稿件並不多。而這其中包含不少所謂 SSCI 的英文論文,以及一些企圖挑戰高級期刊的稿件。事實上,我很少審到品質好的稿件,反而審到爛論文是很平常的事。

 有時我很困惑。為什麼爛稿件的比例那麼高?難道投稿者自己不知道嗎?照理說有能力投稿的人研究素養不會太差,但為什麼大家出手的東西普遍品質那麼低呢?最近我才想通這個問題。而且這麼明顯的道理,我竟然到現在才明白!

這答案必須回到前面說的:「想辦法讓自己的研究能刊登出來,對多數學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就像房屋仲介希望多賣幾間房子論文的發表是學者重要的業績 是的,我們太想要業績了。就算知道這是間漏水的爛屋子、甚至是鬧鬼的凶宅,我們也想要把它賣出去。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研究很爛、研究結果並不可靠,但是只要覺得有機會刊登,就會試著拿去投稿。

這整件事情的癥結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把某個研究投稿,並不是因為我們相信這研究說了某些真實的東西,而是因為這研究有機會被刊登。就像仲介並不是因為這房子好才拿出來賣,而是因為賣掉這房子有利可圖,一切都是為了業績。多數時候,學者投稿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藉由論文發表來揭示某個真理,而是藉由論文發表來拿到業績。學者們為了業績而硬把不可靠的研究投稿所造成的惡果,就是文獻中充斥著各種不可靠的知識。學術的規則是這樣的,只要研究被刊登,它就取得了一種合法的地位,人們會把它當作是真的,即使那只是投稿者為了業績而硬丟出去的爛研究。

 以前我寫了不少文章,去評論作假對科學的傷害。直到最近我才明白了另一件事,社會科學的發展受限於另一種和作假無關的問題:學者可能為了增加業績,去發表一些爛研究,這些被發表的爛研究取得合法地位之後,扭曲了我們對事實的看法。

如果作假的研究是不存在的海市蜃樓,那麼爛研究是真實存在的鬼屋。

 我覺得作社會科學實徵研究,就像一座城市的擘建者,你無法走遍每棟建築,只能依據別人提供的資料去作規劃。人們說這裡有美麗的華廈比鄰而立,但它們可能只是空洞虛假的樣版屋;人們說那邊座落著一個清幽雅緻社區,但或許裡面到處鬼影幢幢。於是,你藉由別人給你的資訊規畫了一個看似氣派宏偉的百年大鎮,卻發現它是個完全不能住人的荒涼死城。

 我曾經親手建造了不少死城。

 不論是有意或無意的作假,或是為什麼明知是爛研究仍要投稿,問題都是:我們想要業績的渴望,遠遠勝過想要揭示真理的熱情。

ps.你或許會覺得,在期刊嚴格的審查把關之下,爛研究怎麼會被刊登?會的,通常只要不要太離譜,要被刊登其實並不難,SSCI 期刊有一千八百多個,最後總會找到歸處。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Email 格式

現在的大學老師,應該要教到什麼程度呢?

我覺得和學生用Email溝通是很容易生氣的事;有時我想不要理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好了,但有時又想,萬一他們畢業後還是如此,被電得很慘怎麼辦?

現在的學生,我說的是多數學生,真的是多數學生,似乎連信該怎麼寫都不知道。

基本格式:(故名思義,真的很基本,沒多要求什麼)

================================================
OO(這是對方名字或稱謂):
      這裡是信的內容,就算理論上不需要內容,例如你只是寄個東西給人家,也要寫一些廢話,例如:「附檔是我的論文....。」

                              XXX(這是你的名字,客氣點的話加「敬上」)

======================================

p.s.以下隨便舉兩個例子,這只是最近兩封信。「現在的學生,我說的是多數學生,真的是多數學生,似乎連信該怎麼寫都不知道。」這兩位同學只是多數學生之二,剛好被掃到。請見諒。

------------------------------------------------------------------------------------------
有個學生把論文寄給我,只有一個信件標題「緒論部份」。Email 內文完全空白。
這相當於一字話都沒說,把東西丟你桌上。


另一個學生Email 內只有文字,完全沒有稱謂、也沒有署名。這相當一個蒙面人突然出現,然後說:「喂,東西給你」(其它族繁不及備載...)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無垢的光華

每個人之所以從事某個職業,都有一部份的動機是為了錢;但是每個職業背後,都有一個和錢無關的高尚動機。

前情提要:最近有大陸出版社想買《傻瓜也會寫論文》的簡體版權,由於一本訂價106台幣的書,作者只能賺2.2元,所以當時我很不以為然,覺得這是一種剝削,而且我也對台灣書商「賤賣」我的書感到不是滋味。在我不同意的情況下,台灣書商雖然擁有這本書的版權,但他們無法發行簡體版。

最近我又收到台灣書商的來信了。他們表示願意完全放棄簡體版的權益,把簡體版的版權歸還給我。沒錯,這意思是說,我可以自己去找大陸書商談簡體授權,而且未來所有版稅全部歸我,他們一毛錢都不要。

「有陷阱!!」這是我的第一個反應,哪有這麼好的事。於是我打電話去和負責的副總編確認--他們是清白的;為了讓這本書能出簡體版,他們真的主動放棄了所有的權益。只要求未來簡體版上市時,在書中註明這本書的台灣出版商是誰。

說真的,我嚇到了。怎麼會有人做這種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的事?從言談中我發現那是因為他們希望所出版的書能有更大的影響力 「可能就是一種自我想像的文化影響力吧(笑)...」那位副總編這樣說。一本台灣的書能賣到國外去,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影響力。

其實即使是如此,授權簡體對我來說仍然賺不了多少錢(大約四塊多一本)。「...考慮到未來處理這些事情可能帶來的麻煩,我目前其實還是沒有很高的意願出版簡體...」我在電話中龜毛的說。聽到我這樣說,那位副總編就一直苦口婆心地建議我一定要讓這本書有簡體版。以前他們也曾希望我多寫幾本書,或是用「這本書不出簡體很可惜」的理由來說服我,當時我都認為那只是他們想藉此賺錢的漂亮話術。但是,對照現在的情況,不得不說我是錯的;我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即使我的書發行簡體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實質好處了,他們卻仍然不改初衷地希望我出簡體版,此時我才發現,出版這個行業有一種在商言商之外的高層動機,他們希望能傳播知識、造成影響。看見這件事,讓我覺得很感動。

當我在課堂上和學生們分享這件事時,我說:「每個人從事某個職業,都有一部份的動機是為了錢;但是每個職業背後,都有一個和錢無關的高尚動機。對學者來說是追求真理、對軍人來說是愛國、對出版人而言是文化影響力」這些高尚的動機或許在多數的時刻都被層層的現實所遮蔽,但當它偶爾現身時,就會展現出皎潔無垢的光華。照得我好剌眼…..

p.s.之前我覺得授權6%的稅金是很低的,不過根據書商的說法,這是出版界的國際慣例。一開始6%,賣多一點之後7%,最上限8%,他們稱之為678。就算再有彈性一點,最多也只能是789。若這一點書商所說的是事實,那麼我之前也錯怪他們了...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如果書能賣到大陸去...

有不少朋友跟我說過,如果我的書能賣到大陸去,我就賺翻了。這件事真的發生了。

有一次書商來信說,有大陸的出版社想發行《傻瓜也會寫論文》,希望我能授權。看到這邊,想必你的心中浮現出:「顏志龍要發了!!」這樣的想法。我倒是處之淡然,畢竟我寫書的目的是要拯救天下受苦的指導教授和研究生,懸壼濟世才是我的初衷,名利對我來說只是身外之物當然,以上所講的這一切都是騙人的,錢很重要。

根據出版社的說法:這本書在大陸的訂價約為22人民幣,相當於106塊台幣左右。你猜,一本106塊台幣的書,作者每本書可以賺多少錢呢?

經過計算後,每本書作者抽成的版稅是「百分之二點一」(如果你對2.1%是如何算出來的,請參考本文最後)。因此,如果《傻瓜也會寫論文》在大陸賣106元,那麼每賣出一本書我可以抽台幣106*0.0212.2元。

看到這邊,我想你應該可以把「顏志龍要發了!!」這個想法打消了。

一本106元的書,每本作者只能抽2.2元,如果這不是剝削,什麼才是剝削?

當然,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想這件事。例如「以量取勝」,大陸人口那麼多,隨便賣也有個幾萬本吧;這應該也是很多作者願意將書「賤賣」的原因。只是,仔細想想,儘管大陸人口多,但盗版也很猖瘚,你怎能保證自己的正版書可以賣得多好呢?再者,當對方告訴你:他賣了10000本時,你能完全相信他真的只印了10000本嗎?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想這件事:不賣白不賣。如果不授權,我就一毛錢都沒有,簽了授權或許每年可以多一筆不錯的收入。這讓我想起台灣藝人參加一些中國歌唱節目時,評審為了拉台收視,語不驚人誓不休地羞辱這些頗具知名度的藝人;或是不小心宣稱台灣是個國家,被大陸網民圍剿扺制。這些藝人心中可能不以為然,頗不是滋味;但是沒辦法啊,大陸市場那麼大,而演藝事業又是他們的生計之所在,他們除了委屈求全之外,並沒有太多其它選項。所幸,我並不是靠寫書來維持生計的,所以我可以抱持「不賺白不賺」的心理,也可以展現「老子不爽賺」的帥氣。

總之,我拒絕了。
我很愛錢,但更愛格調;簽下 2.2/106 的授權,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沒格調。

一本106元的書,作者每本只能抽2.2元,如果這不是剝削,什麼才是剝削?


PS. 大陸出版社開出的版稅是6%。但這不是針對我,而是國際出版的行情。而6%指的不是我的版稅,而是我和台灣出版社共同的版稅。而6%裡面,台灣出版社還要先扣掉30%的行政支出,剩下的70%才是我和台灣出版社均分。

也就是說,我實際分得的版稅是6%*(70%*1/2)= 2.1%。你沒看錯,是百分之「二點一」,不是「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