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包牌式的學術研究

最近我要開始作實驗了。把問卷設計完之後,我心裡頭很自然地浮現了一個想法:「要不要再多測一些東西,比較保險?」 為什麼多測一些東西會比較保險?是在保什麼險?
當心理學家想知道AB之間是否有關聯時,照理說問卷上只需要測AB;但大部份人不會這樣作。因為只放A, B太危險了,萬一發現A, B之間沒關聯怎麼辦?沒有發現關聯的論文是不能發表的(也因此拿不到錢、換取不到名聲)。於是一個普遍的想法就是:「多測一些東西,比較保險!」
此時有很多作法。例如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測量A, B,於是我們施測了A1, A2, A3B1, B2, B3;這樣就有九種AXB的組合,只要發現任何一種AB組合有關聯,寫論文時就宣稱A, B有關聯。 那剩下8種組合發現AB沒關聯怎麼解釋?不用解釋,藏起來就好了。例如,如果發現A1B1有關聯,論文中就言之鑿鑿地宣稱自己只測量了A1B1,沒有多作什麼手腳。
這有點像買樂透時的包牌,沒事包個幾萬塊的牌,中獎機率可以提昇非常多;不過包牌而中獎的人們會誠實地說他包了牌,而學者們在中獎後常常一臉無辜地說:我沒有包牌,我只買一張彩券就中了。 這種作法讓我們的知識變得非常不可靠。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作了九種AB組合中,發現只有一組有關聯,有8組沒有關聯;此時我們大概不會認為A, B之間很強的關係;但是如果論文宣稱只測了一組就發現了A, B的關聯,我們會誤以為A, B具有很高的關聯。
我一直自認為自己具有很好的科學素養,更在意研究結果是否呈現事實,而非能否發表。但是當我今天心中浮現:「要不要再多測一些東西,比較保險一點?」的想法時,我啞然失笑,這學術社會化的黑暗影響力實在比我想像中的厲害許多。

ps. 現狀其實比我描述的更糟。例如,我們可以像上面說的施測9AB組合,然後「重覆作5次」,於是就有9*5=45AB組合。最後挑出其中有效果的5組,隱藏剩下的40組;然後宣稱我只作了5組,而且每次都發現AB具有關聯。於是在論文中會如此下結論:「......連續5個實驗結果都發現AB具有顯著的關係,此一效果非常穩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